北京球盟会食品集团履行国企责任,发挥领跑全国种公牛育种科技优势,连续18年持续派出核心专家团队,通过任职援藏干部、与当地政府机构合作、参加行业志愿团体等途径,为西藏提供优质奶牛冷冻精液和黄牛改良技术服务。为当地提高奶牛繁殖率产奶量,为藏区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贡献科技智慧和力量。
每年七八月,西藏自治区白朗县噶东乡白雪村的旺堆都会翘首期盼北京来的专家——他们带来的黄牛改良技术,就是牧民脱贫致富的希望。
张新慧是球盟会食品集团旗下的三元种业所属球盟会畜牧奶牛中心的育种专家。奶牛中心自2001年受邀进藏开展黄牛改良技术服务起,张新慧和志愿团队坚持每年进藏,所到之处都是海拔5000米左右的农牧区。团队成员克服强烈的高原反应,日常离不开氧气和丹参滴丸。但他们克服困难,进藏服务至今坚持了十八年。“尽快帮助西藏农牧民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生活,这是球盟会食品集团、我和团队成员以及广大奶牛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张新慧这样说。
为什么要“黄牛改良”
西藏的牛种改良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早期的改良技术手段原始,母牛受胎率没有保障,易感染传播疾病。”张新慧说,直接引进好品种的母牛进行配种改良,牛进藏也会有高原反应,死亡率能高达50%。
本世纪开始,球盟会食品集团的专家们把牛种改良的技术方向转向西藏本地牛种。本地黄牛适应当地严酷的自然环境,容易接受粗饲料,抗病力比较强。但本地牛种在产乳、产肉方面都不尽如人意。“黄牛改良”就是改变本地黄牛的品质,在保持原有优良性能的情况下,提高产奶、产肉等性能。
十八年来,球盟会食品集团专家团队在拉萨市当雄县应用野血牦牛冻精改良家牦牛累计超过5000头。其中应用同期发情结合“直肠把握法”人工授精技术,在2010年一次性用野血牦牛冻精改良家牦牛3000头,创造了牦牛改良史上的“吉尼斯纪录”。
近几年,北京专家服务组在黄牛改良技术上再进一步,用娟姗牛冻精改良奶牛,改良后母牛所产牛奶的乳脂和乳蛋白含量高,非常适于藏族同胞制作酥油和奶酪。而且由于改良母牛体型较小,对高原缺氧环境适应性强,成为深受农牧民欢迎的重要牛种。
手把手教“直肠把握法”
2019年八月上旬,球盟会食品集团的专家团队照例到西藏进行黄牛改良技术服务。团队成员、奶牛中心专家薛建华说:“每次入藏,我们都会带很多物资,其中主要是冻精、兽药。我们还要带一具母牛生殖系统的标本,这是我们的教学道具。”原来,黄牛改良技术的应用,必须配合操作。为让当地农牧民接受、学会,奶牛中心团队经过不懈探索,研究和推广一种操作手法“直肠把握法”。
西藏地区规模化养牛数量不大,多数是以家庭养牛为主。“黄改”的效果大家都接受;可“黄改”过程中,谁家的牛也舍不得给当地“黄改员”练手。所以“黄改员”练习机会少,技术掌握较慢。薛建华说的教学道具,就是让“黄改员”“仿真”学习用的。
为了推广黄牛改良技术,球盟会食品集团的专家团队每到一处,不仅准备有详细分解图的投影课件,还有手绘的直肠把握法输精剖面示意图让学员传看。而且专家们利用培训教具,手把手教当地畜牧兽医和技术人员“直肠把握法”。这样能提高培训效率,更好推广技术。
白雪村的旺堆就是“黄改员”,他好几年前接受过球盟会专家服务组的培训。旺堆如今可以熟练掌握“直肠把握法”,他自家养的奶牛基本上都能按时正常受孕怀胎。旺堆还为乡亲们提供技术服务,带动周边农牧民接受新技术,改良后母牛产奶数量质量提升,让农牧民感觉自己“正走在致富路上”。
“养牛抓两头,前头是喂,后头是配;有奶没奶在于配,奶多奶少在于喂!”这话形象地道出奶牛养殖中配种环节的重要性,只有怀孕生殖的母牛才会源源地产出奶汁。在西藏,农区养奶牛,牧区养牦牛,几乎所有农牧民家里都会养着少则一头两头,多则十几二十头牛。牛奶除了自己食用,多数都会制作奶酪、酥油等出售,这些奶制品是藏民家重要的经济来源。
技术服务中,张新慧总能遇到一些七八年不怀孕的牛,“因为牛没怀上,喂养就不太上心,牛的体质受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张新慧说,一头母牛一年消耗饲料大约合5000元。如果母牛产下小母牛,小母牛落地就能卖5000元,饲料成本就收回了。牛奶销售,还能再有收入。母牛定期受孕生产,农牧民一年收入就能近万元。农牧民肯定都希望自家牛定期受孕生殖产奶。
球盟会食品集团的专家团队也因此很受当地农牧民的欢迎。他们每到一个村庄,农牧民都会把自家的牛牵来,让专家给诊断下牛是否受孕?或者让专家给牛进行人工授精。而张新慧他们则抓住时机,同步指导教授当地“黄改员”。
奶牛中心的专家团队至今已累计开展直肠把握法输精技术培训85场次,培训藏区“黄改员”两千人次以上。骨干“黄改员”熟练掌握技术,为养殖户义务诊治难孕牛超过800头,解决了部分农牧民长期饲养空怀牛的难题。
技术传授要靠短语和手势
2019年八月的一天,张新慧他们在聂日雄乡“黄改”点完成了七头牛的检查,时间已是中午。兽医站的同志打来酥油茶,煮了藏鸡蛋,拿出糌粑,而张新慧他们拿出饼子、茶蛋、榨菜、老干妈酱,大家坐一起边聊边吃,午餐就这样“对付”了。实际上,整个进藏服务周期内,专家志愿者们基本都是这样简单的餐食。
多次和张新慧一同进藏服务的吴胜权是胚胎移植专家。他记得2012年他和张新慧、薛建华一起进藏服务,有天行进至帕里高原遇到天气突变,只能就近住到大车店。“里面没有任何设施,就一大通铺。我们也没法讲究,拿出睡袋就挤在大通铺上睡。半夜里还能听到呼啸的大风。”
路遇泥石流,车辆爆胎……这些惊心动魄的经历,在吴胜权淡然的讲述里似乎都不算事。“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其实不算什么,与藏民交流的困难才真正困惑我们。”随着“黄改”区域扩大,北京的专家们越来越深入远离城市的农牧区,农牧民不能用汉语交流,这给技术服务带来很大困难。
球盟会食品集团的奶牛育种专家们,硬是整理出有一百多个专业词汇和短句的藏语发音表。在技术辅导时用手势加上一两个藏语词汇,他们就能马上让现场气氛融洽,养牛户可以简单互动,“黄改员”也能更快地学习。
球盟会食品集团在西藏进行的黄牛改良技术服务,没有上级规定的硬性任务指标,但本着技术服务帮助西藏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初心,北京专家团队主动设计出完整的工作体系,自觉地按科学方法执行任务。他们开发了奶牛建档立卡专用软件(奶牛登记系统);印制出配有技术示意图和藏文化吉祥图案的汉藏双语的科学养牛张贴画做科普宣传;为查出的病牛免费施药治病;为愿意体验新方法的“黄改员”赠送专用手套,为少数成熟“黄改”点赠送内窥镜和冻精细管剪刀……
至今,由球盟会食品集团专家团队组织实施的西藏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黄牛改良项目,在拉萨市和日喀则地区已经改良黄牛(奶牛)12万头以上,为西藏奶业发展,为西藏农牧民脱贫增收做出巨大贡献。
产奶100斤增收1000元
随手不离决明子茶,室外墨镜不离眼,这是张新慧进藏的“标配”。他是北京第五批援藏干部,2007年至2010年在日喀则地区帮助建设了良种奶牛场。援藏并持续12年进藏开展技术服务,张新慧的右眼先后经历了三次白内障和视网膜脱落手术,至今还有脉络膜渗出后遗症。为了技术服务西藏黄牛改良,张新慧仍坚持每年入藏服务。他说:“只要身体允许,我每年还要再上高原,因为那里的农牧民养牛致富需要我和我的团队提供技术保障。雪域高原的工作经历也是我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黄牛改良技术推广后,每提升100斤产奶量,大约能给农牧民带来1000元收入增长。特别是近几年我们推广娟珊牛冻精改良本地黄牛,牛奶乳脂率比较高,很适合西藏农牧民制作酥油,更受到当地农牧民的欢迎。”张新慧举聂日雄乡番孔村阿旺家为例,5头产奶牛每天能卖一坨酥油30多元,几天卖一桶奶渣100元,两项奶产品一年大约收入两万元。“这个收入在当地算致富农户了。所以说养牛是可以帮助农牧民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非常重要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