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球盟会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球盟会

六必居:600年沧桑演变的饮食文化标签
发布时间:2019-09-29作者:刘振 刘亚楠来源:中国食品报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着近600年历史的六必居曾盛极一时,也饱经风霜。危难时刻,《中国食品报》一篇调查报道挽救了六必居等一众京城老字号,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重新焕发了生机。

进入新时代,六必居通过改制、股份制改造,在经济改革的大潮中得到了飞速发展,百年老字号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如今,六必居博物馆即将开业,药食同源食品、有机食品、特色食品不断面市,特色餐饮文化体验等新业态不断推出,六必居正在向健康理念要转型,向坚守初心要品牌,向科技创新要发展,更向着全面实现“打造国内领先的调味品制造服务型企业”的战略蓝图稳步迈进。


六必居老店重张开业

老北京难忘的味道

六必居始创于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经过数百年的沧桑演变,已经成为北京不可或缺的饮食文化标签。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北京生产酱腌菜的企业有40多家,但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各家均遵从各自的质量要求。为保证产品质量,六必居由总掌作一人指挥,各环节有明确的工艺规程,工人按规程进行操作。

但是在解放前夕,酱腌菜行业面临着原材料短缺、资金不足、顾客购买力下降等困境。酱腌菜行业老字号都无法再坚持固有的生产准则,质量每况愈下。周而复始,恶性循环。许多曾经一度熠熠生辉的金字招牌逐渐黯淡无光。六必居也由于资金无法周转,经营十分困难,资不抵债。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本着保护民族产业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原则,对六必居采取政策扶持,提供贷款帮助六必居还清债务,支付店员工资。此后,六必居的生产经营情况逐渐好转。

1954年4月,北京市政府选择大有粮店、稻香村食品店、同仁堂国药店、六必居酱园等10家较大并具有传统特色的食品店,用国家投资的方式进行公私合营试点。在完成公私合营之后,北京的酱腌菜行业整体焕发出勃勃生机。可惜好景不长,1959—1962年的3年困难时期,由于粮食减产,市场原材料供应紧张,以蔬菜、大豆、面粉为主原料的酱腌菜行业受到不小的冲击。这一时期,小咸菜也需凭票购买,这也是亲历过那个困难时期的老北京人难忘的记忆。

本报调查挽救六必居走出低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北京的酱腌菜行业开始复苏。

1988年4月,北京市酱菜食品工业公司成立,为加强经营管理,把六必居酱园分为南、北两园。北园以生产经营传统风味酱腌菜为主;南园依靠引进设备技术,以生产酱腌菜罐头食品和制酱为主。

六必居南园厂区的兴建,与1984年刚刚创刊不久的《中国食品报》的一份调查报告有着紧密联系。《中国食品报》向党中央报送了第1期内参——《濒临绝境满目萧条 北京六必居酱园亟待抢救》,中央领导仅隔一天就作出了重要批示。北京市委接到批示后召开两次常委会作出决定,立即帮助六必居解决存在的难题,并很快形成了一个抢救六必居等京城老字号的高潮。

老字号向健康饮食谋新生

1986—1987年,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国家投资2000万元为六必居酱园兴建新厂,并从日本引进罐装生产线和软包装生产线,还陆续建起一批新的原料基地。有了精挑细选、保质保量的原材料,六必居迅速恢复了很多已经断档多年的传统经典产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食品的健康安全要求不断提升。六必居为了顺应市场需求以及消费者不断进步的健康饮食理念,制定出了“低盐、低糖、低色、微酸”的生产目标,开发出很多新品种的浅渍酱菜。

六必居始终以营养、健康、便捷为饮食研发的主导方向,以服务渠道、服务模式上的创新为统领,最大限度地实现客户需求与制造过程的有机融合。低盐(麻仁金丝)、休闲即食(休闲菜心)、营养(芝麻酱)、健康(果味醋、醋)等功能食品,黑蒜、黑蒜醋等药食同源食品,酱油等有机食品,精制米醋等特色食品的研发和销售,标志着老字号六必居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阔步迈进。

全面提升中华老字号品牌影响力

伴随着六必居博物馆的即将开业,“六必居”品牌将迎来全新的发展历程。

六必居总经理武保华表示,迈入中国调味品行业领先企业行列,是全体六必居人的共同初心,也是时代赋予六必居的全新使命。“我们号召所有老字号企业,尤其是调味品企业,进一步挖掘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内在的文化价值,更好地展现老字号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精湛的传统工艺,并注重兼容并蓄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元素,将文化创意融入产品,全面提升中华老字号的品牌社会形象与影响力。”武保华说。

武保华表示,六必居将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品牌核心价值、提高市场营销水平、构建高效管理体系,实施创新、聚焦、优化、品牌、人才五大工程,使“六必居”成为安全健康食品的生产者、优质品牌的聚集者、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并全面实现“打造国内领先的调味品制造服务型企业”的战略蓝图。

球盟会